2016年汽车运用与维修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中期评估验收自评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9-19】
3-1汽车运用与维修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中期评估验收自评报告
2016年11月,根据《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精神,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组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研组的老师,组成自评小组,严格对照《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评估验收指标体系》进行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标体系项目自评结果
(一)一级指标“发展定位”的2个二级指标5个观测点,自评结果为:2分、2分、2分、2分、1分。
(二)一级指标“教学团队”的2个二级指标5个观测点,自评结果为:1分、3分、4分、4分、4分。
(三)一级指标“实训条件”的2个二级指标5个观测点,自评结果为:4分、3分、4分、3分、3分。
(四)一级指标“人才培养”的2个二级指标8个观测点,自评结果为:4分、4分、4分,2分、3分、4分、2分、4分。
(五)一级指标“质量效益”的2个二级指标6个观测点,自评结果为:3分、2分、4分,2分、4分、3分。
综上所述,根据《体系》标准,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综合自评90分。
二、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
(一)发展定位
我校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2010年2月开始招生。本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汽车修理中级技术工、初级技术工、汽车驾驶员,逐步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懂修理技术、会汽车驾驶、能进行汽修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专业在开设时就成立了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对本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开设、教学管理等给予指导。不断拓宽专业服务方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二、教学团队
按照学校的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制度,培养本专业学校和企业的带头人,制定本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制度及职责,切实开展工作,帮助其尽快成长。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有16名专任教师,其中硕士1人,本科学历15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9人;中学二级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13人,兼职教师4人。专业生师比19:1,专业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职称比例2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81%,兼职教师占比25%。
学校通过《教师培训计划》、《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和《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多名位教师参加省、国家级“汽修专业技术培训”, 本年度选派2位教师参加省级汽车维修骨干教师培训、选派1人参加国家级培训,都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实现了教师资源更新、充实及转型,实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学模式,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场所建筑面积0.68万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63万元,本年度学校按计划投入近40万元新增了汽车电工和汽车电子两个实训室,进一步满足了实训教学的需求,设备水平达到较先进的水平。实训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较详实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开出率达100%,设备利用率近100%,并发挥相应的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与德奥汽修等多家汽修企业合作,我校本专业学生分期分批轮入企业实习实训。在积累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每年都在积极拓展。同时与企业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四、人才培养
在行业和企业参与下,学校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健全的教材选用制度,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主干课程有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专业课教学运用项目、案例场景及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体现教学做合一,主干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规范各种教学常规工作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相关信息,促进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质量效益
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本专业学校每年招收2-3个班,120人左右。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年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90%以上。学校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在质量提升工程等项目的促进下,本专业在技术服务、专业技能竞赛等方面所发挥的社会服务效益将更加明显;专业资源对区域其他学校开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