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动态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任重而道远!——参观中国南京第五届国际金属加工展览会侧记
【文章来源:芜湖机械工程学校】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1-02】
2015年10月21日,芜湖机械工程学校数控专业陈孝和、陈冲锋两位老师参观了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南京第五届国际金属加工展览会”。作为有30多年历史的德国AMB中国版,展览会展示了众多反映当前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国内外精品展品。凭借着德中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斯图加特展览公司丰富的展品组织经验及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优越的场地设施,本届博览会必将成为金属加工行业在江苏及周边高效连接市场和用户的桥梁。
“德国制造”代表着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似乎德国制造已然成为高品质制造业的代名词。那“德国制造”是如何耐用、如何可靠、如何精密?以及德国制造在数据智能化、新能源等方面的发展如何?德国专家如何预测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德国“工业4.0”流行的趋势下,AMB China 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中德工业资源,不仅邀请了德国最先进的制造企业,如米克朗克朗(Mikro )、库卡(KUKA)、恒轮(Heller)、巨浪(Chiron)、霍恩(Horn)等德国“工业4.0”战略相关的核心企业来到展会现场,而且还通过组织MAV创新论坛和OEM论坛,邀请德国政府和顶尖技术专家现场讲解德国制造在智能和新能源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让参加本次展览会的两位老师大开眼界!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今后十年中国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具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制造2025”时代,工业生产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特征,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灵活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人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它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比对“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人才的新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显然任重道远。
第一,专业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极深,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以千计,且以传统的专业发展思路培养人才。这一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可量化、可目测的操作技能,而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要求。
第三,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升级服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掌握最新技术技能的人才给予支撑,将会出现大量存量人才的培养培训需求,亟须职业教育的形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而不能固守于封闭办学。
第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更应主动对社会变革作出回应,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关注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消化、传递最新产业技术,谋求成为产业进步的参与主体,并力争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迟早会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被无情地淘汰。
第二,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简单劳动将主要由机器完成,“机器换人”会带来普通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被机器换下的人应该向新型的高端服务岗位转移,但其前提是这些人才应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职业院校应着眼于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提供升级服务,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自身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服务。具体而言,一是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资源,拓宽其知识面,助其顺利实现“升级”,避免被时代淘汰;二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转岗课程资源,帮助这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为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群体迅速转型,从而提升产业存量人力资源素质;三是为普通高校输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需求的优秀毕业生,经过高校深造后迅速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他们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
芜湖机械工程学校作为以机械相关专业作为主打专业的工科学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层次、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必须在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教育信息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力量培养等一系列学校发展重大问题上明确新的发展规划,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芜湖机械工程学校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芜湖机械工程学校机械组 陈孝和 陈冲锋
2015年10月26日